2010/5/28 From: 許練梅
又到了五月,蟬鳴粽香的時候了。
家鄉(xiāng)的粽子主要有灰、白兩種;音兆邮且耘疵谆旌隙箍坊疫^濾出的“堿水”拌勻,包的時候在中間插上一支火柴般大的“蘇木”,煮熟后粽心會變成漂亮的紅色。吃時拆去粽葉,點白糖尤其是蜜糖,會有非常獨特的口感和風味。
白粽子(也就是咸粽),則要復雜得多。要以上等的糯米為主料,配以腌過的五花肉、咸蛋黃、蝦米、臘腸、綠豆等等。另外,還有一種必不可少的,就是要有一種碧綠的、俗名叫“蛤蔞”的草本葉片,包住腌入味的五花肉放進去。這種“蛤蔞”煮熟后,會有一種特別的香味,能讓里面的五花肉變得肥而不膩、香滑爽口,特別好吃!平時我是不吃肥豬肉的,但粽子的這種肥豬肉,我卻能一口氣吃上兩大塊。
每年的端午節(jié),也是各個家庭主婦大顯身手的時候。因為在我們鄉(xiāng)下,看媳婦的手巧不巧,包粽子這門頗講技術(shù)的活兒被列為首選。為了給自己和婆家爭光,主婦們會早早備好料,到了端午節(jié)的前一天,便把所有的東西擺出家門口,你說我笑地比賽著包粽子的手藝。我們小孩則在一旁饒有興趣地走來走去觀看。只見她們先把粽葉頭尾搭配好,手一轉(zhuǎn),對折成一個圓錐形后,依次把白花花的糯米、金燦燦的蛋黃、油光閃閃的五花肉、美味的蝦米、粉香的綠豆放進去壓平包裹好,再用水草那么三幾下一扎……一條結(jié)實漂亮的四角粽子就呈現(xiàn)在我們的眼前。
那時的村民也特淳樸,誰家最先包好就去幫鄰里包。于是整一天,從這一家包到那一家,從這條巷包到那條巷……那份濃濃的鄉(xiāng)情和熱鬧成了我兒時一種很美的記憶。
在鄉(xiāng)親們“包得好裹粽,嫁個好郎君”的善意誘惑下,我也曾跟包粽高手祖母學過包粽子,可惜我的悟性低,學來學去,包的粽子不是有米漏出就是味道差;楹鬄榱擞懞梅蚓阃低等コ匈I現(xiàn)成的粽子充數(shù)。但吃來吃去,總覺得沒有長輩們包的好吃、有味道!于是每年的端午節(jié),只好攜夫帶女,不辭勞苦地跑回鄉(xiāng)下拿婆婆包煮好的粽子。一大家人團聚熱鬧一天,吃飽喝足后,再將婆婆早就準備好的粽子打包好帶走……也許,加進了親情的粽子是特別美味可口的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