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11/16 From: 《陽江日報》2010年11月21日,作者:岳勝、廖正剛
李積回帶領十八子從小作坊發(fā)展到大集團
眼前的李積回談吐不俗、思維敏捷,身上散發(fā)著成功人士的氣質。但直到現(xiàn)在,他父親李良輝依然認為李積回做的很多事情都是“不務正業(yè)”,而恰恰又是多年來一次次的“不務正業(yè)”,讓李積回收獲了許多。十八子一步步走出陽江,成為中國制刀行業(yè)的龍頭企業(yè),與這些收獲密切相關。
第一次“不務正業(yè)”:奠定發(fā)展模式
李良輝是制刀師傅,1983年,他與妻子成立了江城向陽家用刀具廠。1986年,李積回高中畢業(yè),當了一年學徒后,進入向陽刀具廠工作。
年輕人有沖勁,加上生性活潑好動,李積回在1990年和幾個同學租下了市工人文化館,辦起了歌舞廳,交誼舞是主要項目。交誼舞當時在陽江還是新鮮事物,李積回等人對交誼舞也一竅不通,歌舞廳生意不溫不火。這時,李積回意識到,創(chuàng)業(yè)要先熟悉這一行。他和同學找了一位舞蹈老師學習交誼舞,等學成后,指導顧客。
一段時間后,李積回發(fā)現(xiàn)跳舞的多是中老年人。經過思考,李積回決定引進卡拉OK,并劃分跳舞與唱歌的時間?ɡOK引進不久,李積回又把白天開發(fā)成卡拉OK專場時間。考慮到部分人不唱歌、不跳舞,李積回便開發(fā)了包房、酒吧,生意日漸紅火。
從歌舞廳籌辦開始,李良輝就認為李積回不務正業(yè),并堅決反對。但正是這次“不務正業(yè)”的創(chuàng)業(yè)經歷,李積回獲得了“創(chuàng)業(yè)必須要先熟悉整個行業(yè)”、“瞄準市場需求”等經驗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寶貴經驗為日后李積回奠定了十八子的發(fā)展模式。
第二次“不務正業(yè)”:打響企業(yè)品牌
1994年的一個夏夜,李良輝一家人共同商討產品“正名”一事,最終通過李積回提議的“陽江十八子”,成立了陽江十八子廚業(yè)有限公司,并將“十八子作”嵌印在刀具上。
品牌有了,如何打響?
十八子品牌創(chuàng)建后,李積回經常隨當?shù)亟涃Q部門到各地展覽商品。1995年,在湖北武漢展銷會上,該省一位副省長的夫人無意中買到十八子刀具,覺得質量非常好,因此念念不忘。不久,這位副省長到曾經下放的陽春故地重游,夫人叮囑他一定要買十八子刀具。
到陽江后,副省長去了陽江十八子,并對當時已經半機械化生產的十八子贊嘆不己:“可以開放給游客看。”
因為副省長的一席話,李積回又開始“不務正業(yè)”,搞起了與刀具看似不相關的旅游業(yè)。1996年,李積回首先把工廠的部分場地改為展覽場,開發(fā)一系列刀剪文化。得益于此,來陽江旅游的很多游客都會去十八子參觀,回去后又告知親朋好友,十八子品牌也慢慢在全國打響。
這次,李良輝還是認為李積回“不務正業(yè)”。但正如李積回所說,人傳人的“非典效應”起到了重要作用,品牌樹立起來了。
第三次“不務正業(yè)”:著眼未來發(fā)展
2002年,陽江十八子集團有限公司成立。但就在十八子發(fā)展的關鍵時期,李積回卻選擇“玩”音樂,建立了世界發(fā)燒音響博物館。
按照李積回的理解,文化可以劃分為靜態(tài)文化和動態(tài)文化。在李積回眼里,動態(tài)文化可以影響到更多人,西方音樂就是典型的例子。但對于李積回在音樂上的大筆投入,很多人甚是不理解,他的父親同樣不理解。
對此,李積回有自己的獨特心思,他想利用音樂將十八子的品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,為集團未來的發(fā)展打下堅實的基礎。正是這個發(fā)燒音響博物館,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音樂發(fā)燒友。以前很多人不知道陽江,通過音樂,他們知道了。在音樂的交流中,十八子文化得到廣泛傳播,品牌形象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。
現(xiàn)在,在眾多外地人眼中,十八子刀毫無疑問代表了陽江刀。但是,李積回希望十八子能夠作為整個廣東人的禮品,有朝一日能成為中國人的禮品,音樂或許會成為李積回實現(xiàn)夢想的橋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