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/11/3 10:34:32 From: 十八子
中國刀剪行業(yè),素有“北有王麻子,南有張小泉”之說。如今,始創(chuàng)于清朝順治年間、擁有300多年歷史的王麻子已然破產(chǎn),而陽江十八子這個剛剛創(chuàng)立30余年的品牌卻后來居上,書寫著新一代“刀王”的傳奇。
新“刀王”橫掃市場的殺手锏是什么?“中國刀王”如何站上全球舞臺,對戰(zhàn)瑞士軍刀、雙立人等國際大牌?刀具作為傳統(tǒng)制造行業(yè),如何創(chuàng)新、轉型、升級?近日,新華網(wǎng)記者采訪了廣東陽江十八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(jīng)理李積回。
——“刀王”的殺手锏
新華網(wǎng):提起廣東陽江,幾乎人人都會想到“十八子”。是什么成就了陽江十八子這塊金字招牌?
李積回:我覺得關鍵就是要專業(yè)。很多工廠會盲目地跟著市場走,市場要什么我就做什么,缺乏自己堅持的東西,漸漸就會迷失方向。只有知道自己做什么、怎么做,然后堅持下來,專業(yè)、專一地做下去,然后根據(jù)市場需求不斷地進行技術升級和創(chuàng)新,才能夠成就一個長久的品牌。
以十八子為例,當初1983年十八子建廠的時候,市場上有很多做刀的。當時正是改革開放之初,市場上需要很多東西。一些企業(yè)、作坊為了讓工廠產(chǎn)品多樣化,就會做很多日用品的東西,但十八子的創(chuàng)始人,也就是我父親李良輝,他不管這些,就是堅持要做一把好刀。
“我就做這個東西,而且我要做到最好。”他是這樣的一個理念。
不過,那時候的小作坊能活下來,也要靠我母親的幫忙。那時候做刀和賣刀是分開的,不是自己去賣。比如傳統(tǒng)非常知名的王麻子,他當時就是商號,專門收刀出來賣的。我們當時是請一些企業(yè)的業(yè)務員幫忙順帶著到市場去賣,這就有一個資金周轉的時期?墒菦]有資金,工人的工資、做刀的原材料錢怎么解決呢?當時就是我母親賣餅,資金回籠快,利用它來支撐了這個刀的發(fā)展。
新華網(wǎng):后來十八子又是怎么樣做大做強的?
李積回:我父親原來是國營小刀廠的工人,他技術上是非常精通的,而且也喜歡鉆研,喜歡創(chuàng)新。后來到了86年我畢業(yè)之后,他也要求我從技術做起,把我送到他一個技術精通的工友那去當學徒。他說,沒有技術,傳統(tǒng)的東西你就沒辦法讓它發(fā)揚光大。一定要把技術學好,你才能夠在工廠有立足之地。
后來,又考慮到要借人家的渠道賣刀不行,他說我要做陽江最好的刀,必須要自己銷售,有自己的品牌,所以就叫我過來幫忙,看能不能弄個品牌。他有這種傳統(tǒng)的思想:我做的這個刀要跟我有關,讓人家知道是我做的東西,我要負責任。我要把好東西給他,他又認識我。其實當時是很單純、很傳統(tǒng)的想法。
隨著我逐漸參與到公司的采購和推銷中,真正意義上地跟市場去對接,人家就會說,別人的刀怎么樣,你的刀怎么樣,這里面就有很多要改進的信息反饋給我。我開始有了一些想法,很快我就和我父親商量,要做陽江最好的刀,必須考慮如何機械化,擺脫這種傳統(tǒng)落后的生產(chǎn)方式。我覺得當時十八子的起步,最重要的就是創(chuàng)新。當別人還在沿襲傳統(tǒng)的時候,我們已經(jīng)開始考慮如何實現(xiàn)大規(guī)模、機械化的生產(chǎn)。
在十八子的發(fā)展過程中,經(jīng)歷了五次技術革命,通過技術提升質量、提高產(chǎn)能,才奠定了“中國菜刀中心”的龍頭地位。
有一次在鄭州的一個展會上,有個用戶拿著刀跟我們說,你這刀不行啊,我去年這時候買的,才用一年,刀把就斷了,怎么辦?那時候我們在展會上的樣品,擺完最后一天就會把它便宜點賣掉,一年去一趟。
如果是在陽江我們工廠的話,回去給修一下就行,可當時在鄭州,也沒法給修。我們就當場給他換了一把刀。但這也啟發(fā)了我,怎么才能讓刀把不斷呢?后來我們組織一些技術人員、一些老工人,看能不能在沖床上把它直接沖出來,連在一起的,不用焊接,結果還真行。我們當時也特別向采購商介紹了這種技術上的創(chuàng)新,說永遠不斷。結果,這么一次簡單的創(chuàng)新,讓我們在市場上銷路大開。這就是我們的第一次技術革命。
后來因為直接給那個用戶換了新刀,他也非常高興,還給我寫了一封信,說你們售后服務太好了。原來你給他換把刀子,能夠讓他這么樣。這就啟發(fā)了我們對產(chǎn)品售后服務的重視。在全國范圍內,我們率先提出來“終身保修、三年包用”的承諾。
新華網(wǎng):那么,第二次技術革命呢?
李積回:第一次的創(chuàng)新直接導致我們訂單大增,催貨也非常多,才有了后來我們擴大規(guī)模、引進更多的機械化設備,真正迅速發(fā)展壯大起來,也激勵我們有了接下來的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次技術革命。
第二次革命其實也很簡單。有一次我們去香港,買到一個日本的刀。日本刀它當時有一個很先進的功能,就是刀身上有一個涂層,可以不粘肉。我們覺得這個非常好。其實當時有很多企業(yè)去,他們都沒留意,因為我們是專業(yè)做刀的,對這個就留意到了。但人家不會給你這個技術,需要自己攻關。當時也沒什么學校給你研究這個,就是靠自己的工人。我們也在這方面給一些獎勵。后來一個工人看到一些人家鏡子上噴砂做的圖案,受到了啟發(fā),用這種拼圖案的方法噴到這個刀上,能做到不粘肉。
有了這第二次革命,我們的銷售就更好了。那時候非常牛,好多采購商開著車在廠外排隊,拿著麻袋裝的現(xiàn)金在那里等,現(xiàn)款交易。嘗到這個甜頭,迅速擴大了市場,我們就有一個想法,就是要出口到國外,所以去參加了廣交會。在廣交會上,我們就觀察到,國外很多刀是插在一個木頭上的,然后好多刀組合成一套刀,這個當時中國沒有。我就把這個套刀的理念帶回到家里。我父親當時也擔心市場會不會接納。但我的理解是,一是大家生活水平在提高,二是可以把它變成禮品。至于刀做禮品行不行?我說我們應該要培育市場。當時我們的套裝刀具是中國的第一組套裝刀具。結果在90年代這段時間里,我們送出去的刀非常多。陽江的這些人出去辦事有禮品送,還是陽江特產(chǎn),而且是一個最好的刀,結果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習慣。而這些禮品搭載的就是十八子這個品牌。作為禮品的刀具把十八子這個品牌帶到了很多地方。這是我們的第三次創(chuàng)新。
新華網(wǎng):后來呢?
李積回:有了套裝刀具,又有了出口的平臺,我們就摩拳擦掌,要跟國外競爭。為什么人家可以賣到幾百塊、甚至幾千塊錢,而我們只賣一百多塊錢,差別在哪里?后來才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人家的材料跟我們不一樣,用的鋼比我們好。所以第四次技術革命,就是把軍工材料七鉻十七鉬(7Cr17Mo)用來做刀。
制刀很重要的就是原材料跟熱處理。通過行業(yè)協(xié)會的幫忙,我們找到安徽黃山的一個制鋼廠,能給我們做一些小批量的鋼,就是當時國際上最流行的七鉻十七鉬。這一次材料上的創(chuàng)新,讓十八子刀的性能有了一個提升。材料的創(chuàng)新也引發(fā)了后續(xù)熱處理、工藝流程上的創(chuàng)新。
隨著公司的發(fā)展,對鋼的需求也越來越大,安徽黃山那邊逐漸跟我們對接不上了,我們開始考慮自己做鋼,這就是第五次技術革命。
之前我們沒有做過鋼,老實說在做鋼廠的過程中,我們遇到了很大的壓力。很多人質疑說,你要吃鮮奶沒必要建個奶牛廠吧。但如果沒有奶牛廠的話,該怎么辦?只有自己建了。其實制刀行業(yè),從張小泉、王麻子,到很多地方的刀具企業(yè),都想自己煉鋼,但煉鋼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。當時剛好陽江有一個鋼管廠,我們把這個廠買下之后,又請來行業(yè)的一些技術人員,初步可以做一些鋼。
我們五次技術革命,從最初的一些外觀和功能的改變,到最后材料方面的升級,保證了我們的質量,打響了我們的品牌,對企業(yè)來說至關重要。
新華網(wǎng):技術上的不斷創(chuàng)新可以說是十八子縱橫市場的殺手锏。聽說十八子已取得了140多項專利?
李積回:我們現(xiàn)在擁有的專利涉及外觀、功能、材料等各個方面。功能有關的一般就是實用新型專利,比如手柄結構方面的。一些外觀專利,時間長了我們可能就不再延續(xù)下來,因為十年之后,專利就失效了。所以說我們一百多項的專利,其實如果全部加起來,就超過兩百項。
——打造百年老店
新華網(wǎng):能否請您總結一下,陽江十八子的企業(yè)文化是什么?
李積回:每個企業(yè)都有自己的企業(yè)文化。我們的企業(yè)文化,就是創(chuàng)新和傳承。傳統(tǒng)的東西需要去傳承,同時也要積極創(chuàng)新,把傳統(tǒng)發(fā)揚光大。
比如刀剪文化,我們專門挖掘了陽江刀剪的歷史。陽江制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,制刀始祖冼夫人屯兵陽江引進了當時中原先進的制刀技術,就地制造兵器。我們還開發(fā)了工業(yè)旅游,把刀剪文化鏈接在工業(yè)旅游里面。
刀不單單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實用工具,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產(chǎn)品。如果專一地做一樣東西,我們發(fā)覺它后面會有很多不簡單的東西,有很深的內涵。比如,我們在開發(fā)產(chǎn)品的時候,考慮到南北的飲食文化的不同,西南地區(qū)牛肉、豬肉多一點,它需要的刀就要短一點、寬一點。一些大都市的飲食比較現(xiàn)代化,刀就會比較輕薄。
新華網(wǎng):陽江十八子已經(jīng)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歷程。您也在今年當選了廣東省老字號協(xié)會的會長,是否十八子也要打造百年傳承的老店?您對十八子的未來發(fā)展規(guī)劃是什么?
李積回:是的,陽江十八子傳承了中國刀剪的千百年歷史,這個傳承很重要。我們有一句話說,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。陽江十八子要做成國際知名品牌,一定要把民族的東西融進去。但民族的也要創(chuàng)新,用創(chuàng)新來提升傳統(tǒng)的生命力。
十八子現(xiàn)在是廣東老字號,而且我父親還是“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”傳承人,未來要打造百年老店,要讓更多的傳統(tǒng)企業(yè)看到,傳統(tǒng)不意味著落后,反而可以發(fā)揚光大,躋身國際市場。
新華網(wǎng):您是打算進軍國際市場,與國際大牌競爭?
李積回:這是一定的。我們在國內市場已經(jīng)是龍頭老大,連續(xù)19年菜刀產(chǎn)銷量第一,但未來要真正發(fā)展,就要進軍國際市場,引入競爭。我們的目標是要把十八子打造成國際知名品牌,F(xiàn)在的對手一個是日本,一個是德國。
德國在工業(yè)革命的支撐下,技術創(chuàng)新快、體制完善,比如雙立人,在技術和標準化方面有很大的優(yōu)勢。日本人的刀剪傳統(tǒng),一代傳一代,最長有三十多代人傳下來的一個品牌。但中國由于歷史原因,刀剪技術傳承的斷層非常嚴重。
隨著我們技術上的不斷創(chuàng)新以及與文化的結合,現(xiàn)在我們的發(fā)展也比較迅速,希望能盡快趕上國際先進水平。其實我們也有自己的優(yōu)勢,我們的刀更能滿足中國人的需求,有差不多一千多種。好多人出國旅游時會買一些德國、日本的刀回來,結果說不好用。并不是人家技術不、產(chǎn)品不行,而是生活習慣不一樣。進口的刀可能很鋒利,但不一定耐砍。
——刀與音響
新華網(wǎng):說起刀,我發(fā)現(xiàn)您是侃侃而談,相信您對刀是相當?shù)臒釔邸:芏嗳藳]想到的是,您還是世界發(fā)燒音響博物館的創(chuàng)始人,被國際權威音響雜志《絕對音響》的主編稱為“世界第一音響發(fā)燒友”。那么,請問刀和音響哪一個是您的最愛呢?
李積回:刀是我的事業(yè),也是我家傳的傳統(tǒng),我對刀是熱愛的。也就是因為刀,我才會有能力買音響,才有我音響這個愛好。
在做刀方面,像我父親說的,要做陽江第一、廣東第一、中國第一,有這樣的一個情結。做刀,我要做到極致,音響,我也愛到極致。我不做音響,它只是我一個愛好。
刀和音響,我認為這兩者是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的,F(xiàn)在有好多人,包括國外的音響愛好者,慕名而來看音響博物館,然后又通過這個平臺認識了十八子,認識了十八子的刀。所以,這個平臺實際上也是推動十八子國際化的一個很好的平臺。
很多人問我這個刀跟音響的關系,我很簡單、很輕松地用兩個詞來表達我的想法:一個是鐵漢柔情,鐵是指我是個做刀的,柔就是我這個音響博物館。一個是劍膽琴心,這是我們中國傳統(tǒng)的一個追求,文武雙全,既有情致又有膽識。